当前位置:首页 > 人生感悟好文章 >

精神归位,才是生命真正的觉醒

时间:2022-03-14 13:30:12 来源: 作者: 点击:

—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,而是一场精神的修炼——读《金刚经》有感

一、你,是一切的答案。

有伙伴问我,如何才能成就更优秀的自己?

我告诉他,人的一生中,我们的目光大多时候一直向外,而忽略将目光转向内,解决自身的问题,将精神回收,向内求索,向内用功,向内生长。一个人只有找到你自己,唤醒你自己,呈现生命的内在光明,这就是最高级的人生,你的人生自然就会发光。

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,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就更优秀的自己,问题是我们在前进的路上被七苦所纠缠,搅乱了内心,迷失了自己。

心理学家荣格说:“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,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者。”与其外求,向外在的他人或环境寻求虚妄的确证,不如将目光转向内,省视自我的内心,

释迦牟尼说:“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一切有为法、如梦幻泡影、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有多少修行之人为了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,不辞辛苦,跋山涉水,苦苦寻觅。历经沧桑,蓦然回首,却发现吾性自足,原本无缺,不假无求。

外求是苦,内求有光。当你停止高耗能的外向思考,向内聚焦体察,身心融为一体,你原本具足的智慧就会呈现出来。

每天腾出一点时间,与自己安静相处,与自然对话,与灵魂对话,与天地对话,你会发现,你整体生命更加接近自然的能量运行频率,从而与环境同类相吸,同频共振,凝聚成你强大的身心能量气场。此时,你的精神是灵明而纯粹的,你的内在是和谐而生动的,生机充满。

“佛”本意为“正知见”,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,每一个人都可以“般若波若蜜”,你所担负的任务便是将向外的目光转移,向内看在安静虚灵的澄明状态下呈现身心的巨大智慧能源,洞见事物的本质——你不会再恐惧任何事情。你会看见你从未见过的东西,拥有从未拥有的力量。

人生就是一场修行,自我觉察,自我体悟,自我升级,自我觉醒;最后,去除小我,方能成就大我,这才是人生正道。

二、 人为何要修行

——精神的归位,才是生命真正的觉醒

当一个人精神外露,去攀附,去比较,去控制,去纠结,去恐惧,去焦虑,去抱怨,灵魂就会流离失所,失去稳定的根基。

喧嚣红尘,只有意念内返,精神归位,我们才能以精神立体的深刻性与全息性,超越时空的无限变化,在世相千变万化中确定地呈现出生命内在的欢喜与富足。

精神归位,就是要敬畏天道,顶天立地,在宇宙间体会一切无常,放下人我是非烦恼,把意念融合进蓝天里,融合在虚空中,生命的一切美好自然而然发生。

当你在处于内观的精神状态中,也就是在一个能级很高的意识状态中,一瞬间就可能触摸到生命内在的高我,永恒的平和感便油然而生,你会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。

三、《金刚经》的精髓

1、人烦恼的根源在于着相

《金刚经》也叫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意思为智慧到达彼岸。

要理解《金刚经》的智慧,从这样的一个故事中可以得到答案:从前有一个农夫渡河,可怎么都找不到渡河的工具,甚是苦恼,好不容易得高人指点找到了一条船,顺利渡过河之后,他又担心前方又会遇见河,没有船会怎么办?于是,他便把船扛在肩上往前走,最后结局是前方的河没有遇见,自己反而累死在了路上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渡河弃舟,才能轻装上岸,才能走得更远,这是一种人生智慧,也是《金刚经》的精髓所在之处。

《金刚经》就是这样的一条船。

这部著名的佛教经典中,有这么一个字经常被提到,那就是“相”字。释迦牟尼反复提醒我们,无论世俗人士还是佛门弟子,都不要着相。那么经书中所提到的“相”究竟是什么呢?而《金刚经》为什么又一直告诉我们要“不着相”呢?这就是这部经书中要解决的终极问题,包含佛教十三经都是不停在解决这个问题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留给世人的智慧。

从“相”的内容、“相”的本质,以及“相”对人的引申作用来一一分析,看完之后,想必人们对于“相”,就会有一个更加透彻的了解了。

相,是指四相——即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

除四相是指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

“我相”又名“我执”,即人们常说的“自我主义”,是人主观意识上的一种偏执。一个人痴迷于“我相”,就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,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真理,和自己观念背道而驰的一切事物都是错的。

这种“盲目”地自信乃至自大,会让人产生一种畸形的认知。会认为周围的一切都要为“我”服务;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,别人都不如“我”。

即使真有技不如人的地方,也不愿去主动承认。沉溺在自我的世界中,不得见证事物真相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也是人们犯愚痴的主要原因。

去除我相,不以我为中心去看待问题,便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去看待问题,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根源。

其次就是“人相”。“人相”通俗来讲就是指“人身形象”。

每个人的“人相”都是因人而异的,小则有性别上的分歧,分为男人和女人。

而从大的角度来讲,也包括人的形态特征。比如在身材上,人有胖瘦之分;人种上更有肤色之别,分为黄种人、黑种人、白种人。

虽说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,但不可否认的是,正因为形象上存在着这么多的分别,所以人与人之间才会出现矛盾和纠纷。

譬如现实中有的人“重男轻女”,这就是性别上的差别对待。又或者是身材样貌上存在歧视,喜欢美丽的,讨厌丑陋的;钟意苗条的,厌恶臃肿的。

或者,人与人之间性格的不同,有人与喜欢与自己性格相近的相处,与性格不合的人形成疏远,以人以类聚、物以群分来界定人际关系。殊不知,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,圣人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《道德经》”。任何人或物是有差异的,在这差异的过程中圣人教导我们要做到大同,这就是最高方式的人际相处法则。

总之,人与人之间的对立,皆因性别、形态、性格的不同而起。这也是导致人与人之间,不能和谐相处的最根本原因。

接着再是“众生相”,什么是“众生”,凡是五蕴和合的生命体,都叫众生。这不仅仅指人类,如花草树木,飞禽走兽等等,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,都在众生的范畴中。

而单就从人类的角度来看,人的“众生相”就是指除体貌特征以外的特性,包括处境、性格等等。比如贫贱与富贵、健康与病弱、美与丑、善良与邪恶、高低胖瘦等等。

和“人相”类似,正因为人有了不同的性格,大众之间才会出现矛盾,好似生活中人们“嫌贫爱富”、“嫉恶如仇”等表现。这些都是性格不同所带来的变化,世界也是因此而变得不再平静。

最后是“寿者相”。“寿者相”是指人对生死问题存有的执着。

人生不过短短几十载,但大部分人,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得到永恒。特别是功成名就或者对人生还有遗憾的人,因为对这个世界还存有眷恋,所以他们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。

本地图片,请重新上传

于是便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延续生命。好似古代帝王谋求长生之术,又或者希望通过生儿育女、传宗接代的方式,来延续香火,这些便都是寿者相的表现。

总之,“四相”的存在是众多烦恼滋生的根本。

人们陷入“我执”,做人做事就容易一叶障目,不见真章;对生死抱有执着,就容易患得患失;对他人乃至“众生”存有分别之心,才会和别人产生对立和冲突,也就难以身心自在。

因此,“无相”,就是强调人们要打破对“相”的执着,斩断烦恼的根源。

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:一切相终归于空。《金刚经》给出了答案是, 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只有破除相境,才能进入空境,呈现生命的内在光明。内心光明,你才能破除阴暗,内心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这,就是《金刚经》的力量。

相关文章推荐:

-
最新评论

还没有人发言,您是第一个,来说两句吧!

爱读文提醒您遵守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广告评论。
用户名:
赞助商链接
本类经典文章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