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衡水中学这位扬言要拱城里白菜的同学,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没有取得预期中的“成功”会怎样?要知道想拱白菜的“土猪”不止一只。教育的功利主义是将年轻人的未来寄托在“成功”之上,但成功者往往只是少数。
电影《银河补习班》里一段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。高考结束,学子们将数年朝夕相伴的书籍撕得粉碎,再投到校园的广场上,美其名曰:最后的狂欢。这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们真的喜欢学习吗?
他们不过是通过读书来谋求晋升为社会精英阶层的机会,读书不过是一块敲门砖而已。以撕碎书本的快感来发泄郁郁人生,这些人离开的校园,还能指望他们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吗?
应试教育丑陋的一面就是把成功当作终极目标,把读书当作实现目标的手段。这样的读书有多无趣!所以,他们只是在为“成功”而读书,却感觉不到学习本身是件快乐的事、幸福的事。可怜而可叹。
如果真的“功成名就”了,或许还值得宽慰。但若是失败了呢?中国少有失败的英雄。如果寒门学子在大学毕业后,没能谋得他们心中理想的职位,或郁郁不得志,沉寂于下僚。“土猪”依然是“土猪”,“白菜”依然是“白菜”。这些人会对社会产生逆反之心吗?抑或像今天的年轻人一样,沉沦于“躺平”的无为抗争之中。
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那些“功成名就”的人物,他们成功之后有怎样的心态?
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虽然获得了成功了,但心态也扭曲了。朱元璋起于草泽,虽然开创大明三百年基业,但晚年屠戮功臣,牵连无辜,他还是那个纯真少年吗?
朱买臣的妻子嫌朱买臣家境贫寒,早年弃他而去。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赏识,被任命为会稽太守。前妻拦住他的车驾,磕头请罪,希望能够复婚。朱买臣让人取过一盆水泼在地上,对她说:你若能把泼出去的水收回来,我就和你破镜重圆。
刘邦早年混迹乡里,老父嫌他没本事,常指着他哥哥对他说:学学你哥,做点生意,才能发家致富。后来刘邦反秦起义,从乡间混混成功逆袭为大汉高祖皇帝。刘邦龙飞九五之后,对老父说,我现在的成就比我哥哥如何?
这就是所谓成功人士的心态:雄豪漫夸千钟粟,富贵徒骄一妇人。把教育绑在功利主义的战车上,虽然看起来很风光,但如果只追求“成功”,而忽视了对莘莘学子健全人格的培养,这种所谓的“成功”是未来之幸还是不幸呢?
在一个缺失了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环境下,一批批的成功人士被“教育”出来,他们有朝一日或许会得到鲜花和掌声,但却无法掩饰他们对金钱的渴望和对权力的膜拜。这种扭曲的教育理念也必然会催生出扭曲变态的社会心理。
相关文章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