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下午,在《弟子规》学习的讨论会上,某同事谈到了“器”以及包容。他讲到,有“器”才能有“容”,有多大的器,决定有多大的“容”。他随手拿起手里的水杯,说,这就好比是“器”,决定水的多少,要看这个“器”的大小。他还讲了一个有关悟禅的小故事。说的是,一个小和尚问大师傅:如何修炼才能得道?才能参禅?才能成佛?大师傅什么也没说,而是不住地往杯子里倒着水,水溢出杯子的刹那,小和尚得悟了。
同事说,我们就是要修炼这个“器”,把器做大,这样杯子里才可以倒进足够的水,有包容。
说这个话的时候,同事面前正好摆有两只喝水杯,一个杯大,一个杯小。而且,大杯子里的存水多,小杯子里的存水少。我就想,如果依照当时的状况,分别往两只杯子里蓄新水,哪只杯子可再蓄的水多?哪只杯子可再蓄的水少?
答案显然是——小杯子多,大杯子少。也就是说,器大的,反而可再容纳的东西少,器小的,反而可再容纳的东西多。岂不矛盾?!
思考的时候,看到同事正好拿起杯子把杯子里的旧水倒掉,往里蓄着新水。突然,我有所顿悟,如果我们把杯子里的旧水倒掉后再蓄新水,哪个装的多?哪个装的少?
不用继续解释了吧?结论当然是可想而知的。即使有够大的“器”,但其中已经装满了过多的陈杂,那么,“器”中还能再容纳多少?还不是像老和尚倒的水,溢到杯外?
给我的启示是:在生命的历程中,让我们把已经占据心灵空间的鸡零狗碎“倒掉”,把功名厚禄等等“贪癫痴”的妄念执著“倒掉”,由此,我们的心灵空间——“器”,才能真正足够大,由此,我们也才能,真正具备足够大的包容力。
这应该就是佛语里讲的“空”。其实,“空”,不是终极目的。我想,佛陀真正告诉我们的应该是,“空”是为了更大的承担,是为了其对应的更多的“有”。所谓“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”。
有了大“器”,自然就有包容。有了包容力,自然就会“滴水穿石”、“百川归海”。
若想有包容,不仅“器”要大,还得把“器”中杂物倒掉,把“器”腾空。
不知那个悟禅的小和尚,是不是也是如此了悟?
相关文章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