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人生感悟好文章 >

对于境界的批判

时间:2021-06-22 10:18:21 来源: 作者: 点击:

以下纯属观点诙泄,并无针对性攻击!若涉及望请担待!于此鞠揖!

一.什么是境界。

感悟得来的是境界吗?你所谓的感悟是在你知的基础上去感悟,而所得到的依旧是知识,并不是境界。真正的境界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一种由内而外的信仰。

境界与知识的关系。

知识诞生于思考之中,而境界是你对思考本身的总结。境界也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传播,而知识并不是境界。

那到底什么是境界呢?

境界是自身思考的反应物,而底物是你要解决的问题,产物就是知识。如何将问题变成知识这是你思考解决的,变成什么样的知识,是你的境界决定的。

境界决定你思考问题的方式,境界不是一些外在的表现:如虚无缥缈,故作高深,看透人心等等,那都只是一种幼稚的行为,那并不是境界。

真正的高境界是全局思维,由点及面,而且是讲道理的,一种积极的态度。

二.中西结合的思想。

境界是包括人生信条,良知,知善恶懂事非。

在于知行合一在于君子之道等等是具体的存在的。

注释:1.良知是指圣人之道,精髓在于仁义礼智信,在于忠孝礼仪等等。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,该做与不该做。2.何为知行合一:知行合一分为知与行。

(1)知是指可以学习的知识,这里不包括虚的知识。

(2)行是指掌握了知就要去做事。用理论指导实践。

这里包括了在什么位置就要做什么事,如你是学生就要学习知识研究问题,这本身也是一种行动。行并不局限于做事,思考也是一种行动。

3.如何知在于格物致知。

格物致知:在于对事物本质的研究。

格物:研究问题的本质辩证的看待用发展的眼。

光去寻找联系,得出结论。

致知:研究的问题结论整理成知识,用来指导实践。

这里包括虚与实:(1)虚是指不禁推敲的,主观臆断的东西,不能用来指导实践。(2)实是指具体,有依据,可指导实践的知识,

4.君子之道在于内省,在于胸怀天下。

何为胸怀天下,对天下要有包容知心,天下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,

何为天下狭义为天之下。

广义为一切存在理论知识和思想的地方。包括了世界,宇宙乃至宇宙之外。去批判吸收一切值得吸收的知识,并对糟粕进行客观的评价。

5.什么时候去学虚的知识。

虚的东西不禁推敲,无法指导实践,因此无法创造价值。

但是就不该研究了吗?我觉得应该研究,

研究分两种:一种:掌握基本规律,辩证批判吸收。可以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参考。另一种是研究分时间,全面掌握。

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只有经济条件达到一定程度,或在你退休之后再去研究,原因是虚的东西,会消磨人的意志,如道家思想中的绝圣弃智,无为思想。儒家的知足心里,还有虚无缥缈的阴阳五行等等。这些哲学大部分缺少的是进取心,钻研和实践。甚至还有小人劳力,君子劳心的理论。有的本身没有什么价值,但可以作为兴趣爱好,去研究。

以上的这些虚的知识并不是境界只是对外界环境的研究,本身就是知识的一种。境界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人生信仰,是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。

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君子之道,纳百川。在于天下,要有天下观。全局观。

中国文学思想的精髓包括孔子的君子之道,鬼谷子的纵横之道,老子的无为之道,朱熹的格物之道,王守仁的知行之道,周公的礼学之道等等,各有千秋,同样各有利弊。如何从中取章,就需要辩证了。批判吸收,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学科是完美的,哪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现在也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思想。

总结:我的信条是,心存良知,知行合一,对待问题事物,要用君子之道,格物致知,对待观点要辩证,论证虚实,客观看待问题。

知识没有好坏之分,哲学也没有国界之分。

要运用君子之道先格物,再辩证,最后知行合一。

相关文章推荐:

-
上一篇:戒冲动
下一篇:人生的取与舍
最新评论

还没有人发言,您是第一个,来说两句吧!

爱读文提醒您遵守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广告评论。
用户名:
赞助商链接
本类经典文章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