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人生感悟好文章 >

做人与做事

时间:2020-07-30 14:37:36 来源: 作者: 点击:

做人与做事,在我看来,离不开一个字,就是善。这是做人与做事的根本。以善为本,再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,则做人不难,做事亦不难。

我的父母都是口碑很好的人,脾气好,热心肠。

父亲年轻的时候当过兵,到过草原,游过黄河,后来复员,在我们县城的一家国企(采矿,金刚石)做保卫工作(做过科长)。父亲一辈子没正规进学校学习过,只读过夜校,就凭着这个,听说还在单位的夜校(应该是,记不太清了)做过“校长”。扶贫年代,父亲也下过乡,蹲过点儿,扶过贫。无论是单位的同事,还是蹲过点儿的村庄,认识父亲的人,没有说他不好的。父亲工作了几十年,往返于家和单位,靠的是一辆自行车,而要行的是几十公里路。现在国道的路况好,也有了镇上通县城的公共汽车,折合下来也得用近两个小时。要是走京沪高速,大概也得折合近1个小时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左右,单位不景气,有时候一连几个月发不下工资,父亲也五十又几,而我正在读小学,父亲就提前内退回家。干了一辈子,父亲没从单位往家里拿一分一毫,母亲有时候还开玩笑,故意埋怨他。在做人方面,父亲从没有特意教过我,记得唯一告诉过我的,只是一个“忍”字。

母亲是个有着初中文化水平的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,年轻的时候还爱唱戏,听说参加过演出队。母亲1947年出生,孟良崮战役的时候,外婆抱着母亲在炮火连天中奔跑,躲在山洞里避难。饥荒的年代,母亲也跟着外婆,带着妹妹们要过饭。母亲的美应源于外婆。外婆是外公的第二任妻子,嫁给外公的时候就成了两个孩子的娘。她应该是个很好的继母,因为如果没有人告诉我(忘记是谁说的了),凭着母女间的感情、姊妹间的感情,我可能会永远想不到。

上了年纪的母亲,让人看来,似乎有点儿“规规矩矩,小心翼翼”。但是年轻的时候,可不是。母亲19岁的时候,认识了回家探亲的父亲,之后两人就订了亲。就在这一年,母亲曾一个人到北京去大伯家玩。母亲20岁的时候,父亲复员,两人结了婚,父亲在县城工作,隔一段时间才能回家一次,家里家外的重担就都落在了母亲身上。那时,不管多么劳累,哪怕是委屈。母亲都是忍着,没争没闹过,没让父亲为此操过大心。我大学毕业那年,四伯母(四伯已去世几十年,一人带大六个儿女,其实她也不易)因病去世了。二伯母身体不好,不能完全自理,只躺在床上就已经近十年了,二伯年事已高,耳聋得厉害。哥哥嫂子们一年到头忙得很。有时候早出晚归,没办法好好照顾。都是母亲,除了忙自己的,没事就去看看,送个饭儿,倒个水,陪着聊一会儿。对哥哥家们忙不过来的事儿,能帮的就去帮。父母亲的好,也换来了哥哥嫂子们对他们的好。身体还算结实的父亲母亲,成了在老家的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儿。前不久,二伯母去世了。母亲说,二伯母走的时候很清醒,还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谢谢。我想,这句谢谢对母亲而言,是无比珍贵的。现在,母亲也真的成了十几个兄弟姐妹的“娘”。

在做人方面,母亲也没有特意教过我,但我学会了爱,学会了宽容,学会了太多太多。还有一个字,就是“忍”,父亲告诉过我的那个字。

在做事方面,父亲母亲也都没有特意教过我。且不论方式方法。我想我基本上是父亲母亲的综合体。父亲做起事来,在我眼里,是个有板有眼、慢条斯理的人,天大的事儿,他也有条不紊。母亲总是唠叨他做事儿慢。可有一样,不管做什么,他都能做好,认真细致。而母亲做起事儿,有点儿雷厉风行,说干就干,要速度有速度,要质量也不差。在田里做起农活来,母亲是做得快做得多,还不嫌累;父亲则稍慢,休息得也多。父亲是个有时间有条件,也懂得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、享受生活的人,而母亲是个任何时候都不会自己享受的人,不太懂得享受。我呢,有时候母亲就嫌我慢慢悠悠,有点儿懒儿,有时候又嫌我性子太急,不该说的、不该管的愣说愣管。确实,有时候是这样。可我想我也得到了他们的真传,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,都能认认真真做事,负责任地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儿,也能从一团乱麻中理出顺序来,做好一些急事儿、要事儿。

其实,忍也好,宽容也好,善待也好,认真负责也好,做人做事,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,是一个善字。所谓“做人德为本”,无外乎此。只有这样,再讲究众多的交往艺术、做事方法(要积累、实践、总结、发展),才能真正做好人,做好事。

相关文章推荐:

-
上一篇:攀比也有好的
下一篇:一生纯白
最新评论

还没有人发言,您是第一个,来说两句吧!

爱读文提醒您遵守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广告评论。
用户名:
赞助商链接
本类经典文章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