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捧史册,于字里行间,品历史,读英雄,每每令人荡气回肠。唐浩明的《李自成》显然也是这样一部史诗巨著。中间英雄豪杰辈出,胜负荣辱,成王败寇,读来不能不令人慨叹。
自古乱世出英雄,此言不假。且不说农民军将领的日益成熟,即便江河日下的大明朝,忠臣良将也比比皆是。但崇祯皇帝最终落得个“君王死社稷”的悲惨下场。李自成最终入主北京,后又很快败于吴三桂和满清联军,被迫转战南下,最后身死九宫山。
崇祯弄丢了祖宗留下的社稷江山,固然可悲可叹。而李自成称帝不足五个月,还未来及嘲笑崇祯皇帝一番,便也跟随而去。 岂不亦是可笑可叹?不知,两位泉下有灵,又将何颜以对!
在我看来,崇祯、李自成之成败,皆因人性。
即位之初,崇祯皇帝便有志于做一个中兴明君,一改祖父万历皇帝和父亲光宗的昏庸。他瞅准时机,以迅雷不及眼儿之势铲除魏忠贤集团,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兴成为了可能,但是随后的一系列错误使得他最终没有实现中兴的梦想。
明朝虽然积重难返,但毕竟地大物博,还有众多良将在侧。本来扑灭农民军的星星之火不是没有可能。正是崇祯皇帝的性格,在关键时刻帮助了对手。朝堂上,皇帝的性情乖张和反复无常,大臣们或成惊弓之鸟或装聋作哑,充耳不闻。皇帝,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。好在战场上还有一班奋勇杀敌的将士。可皇帝急功近利、刚愎自用。将帅稍有败绩,便非死即贬,明朝的栋梁之才损失待尽。君不见那崇祯帝,不分是非诛袁崇焕,贬陈奇瑜,斩熊文灿,将孙传庭下狱。最后一个可用之才洪承畴,更是被逼出击,全军覆没而投降后金。如此自毁长城,明朝岂有不亡之理?
殊不知“君敬则臣忠”?岂不闻“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”?
而李自成最大的错误则在于被胜利冲昏头脑,居安而不思危。入主北京城后,他认为天下已定,可以高枕无忧了,便不再听从李岩和顾君恩等忠心谋士的长远之策,只顾享乐,纵容劫掠,导致民心大失,君臣离心,最后将胜利果实拱手相让关外的满清,并最终也落得个身死人手的可悲下场,而且比崇祯皇帝更快——仅仅几个月,真是天翻地覆。说到底,是李自成身上的农民局限性使他于人生的巅峰功败垂成。
作为起义领袖,他的确机智勇猛,坚毅刚强,善于用人。这些都使他在明末风起云涌的的农民起义浪潮中逐渐见露头角,并最终问鼎中原。
但世代农民的李自成,骨子里还是不可避免的留有农民的劣根性:目光短浅,爱听谀辞,且心胸狭隘而不思长远。在他看来,位极人主便应享受,而不知身为人主更应以天下为家,总揽大事,治理百官,勤政爱民。而反观李自成,初定京师,脚未站稳,内有开国重任而不思,外有强敌虎视而不顾。一旦功成名就,便不思进取;进入花花世界,便粗相毕露。纵容手下劫掠大臣富户以聚敛财富,导致人心背离。关宁铁骑统帅吴三桂,虽实力不及农民军,却也不容小觑,更重要的是他把守着中原的门户——山海关!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!而在此吴三桂降与不降举棋不定关键时刻,李自成却纵容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——无知!最终导致吴三桂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,投入满清的怀抱,并与其联手,成为绞杀农民军的急先锋。
魏征说过,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;望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”。李自成也有李岩这样的股肱之臣,可在此用人之际,却又在佞臣牛金星鼓动下妄杀李岩,自断臂膀。天作孽,犹可活,自作孽,不可活!
如果,李自成能够始终相信李岩等忠臣,坚定不移地实行其正确路线,收拢吴三桂,善用刘宗敏,罢黜牛金星,坚守山海关。何愁历史不改写?可是,历史就是历史!即便是偶然,也会浓墨重彩地被载入史册,不容后人臆想。
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”而今,崇祯和李自成的前车之鉴又摆在我们面前,我是否能审视自我人性的优劣之处,避免重蹈覆辙?
与诸君共勉!
相关文章推荐: